2025年最新美国国债主要持有国数据一览表及趋势分析(截至2025年3月)
根据美国财政部及国际金融机构披露的数据,截至2025年3月底,全球主要国家/地区的美债持仓规模及动态如下:
一、主要持有国最新数据
排名 | 国家/地区 | 2025年3月持有量(亿美元) | 环比变化 | 历史趋势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日本 | 11,308 | +49 亿 | 连续3个月增持 | 2019年起超越中国成为第一大持有国,持仓长期稳定在1.1万亿以上 |
2 | 英国 | 7,793 | +290 亿 | 持仓排名升至第二 | 脱欧后加强与美经济联系,增持或与债务置换需求相关 |
3 | 中国 | 7,654 | -189 亿 | 2025年首次减持 | 2022-2024年累计减持超2,800亿美元,资产多元化趋势明显 |
4 | 卢森堡 | 4,021 | +74 亿 | 连续增持 | 市场推测为中国“马甲账户”之一 |
5 | 比利时 | 3,850(估算) | 数据未更新 | 长期稳定持仓 | 部分持仓可能为中国间接持有 |
6 | 开曼群岛 | 3,200(估算) | 数据未更新 | 作为离岸金融中心持有 | 对冲基金及机构投资者主要渠道 |
7 | 加拿大 | 2,550(估算) | 数据未更新 | 历史温和增持 | 北美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稳定持仓 |
8 | 爱尔兰 | 2,480(估算) | 数据未更新 | 减持趋势 | 2025年3月前十大持有国中仅中国、爱尔兰减持 |
9 | 法国 | 2,300(估算) | 数据未更新 | 小幅波动 | 欧洲主要持有国之一 |
10 | 瑞士 | 2,100(估算) | 数据未更新 | 避险需求驱动 | 中立国分散化投资策略 |
17 | 沙特阿拉伯 | 1,269 | -106 亿(1月数据) | 新冠后持续减持 | 主权基金转向股票投资,2025年1月减持后排名第17 |
全球总持有量:9.05万亿美元(创历史新高)
美国国债市场规模:36万亿美元(截至2025年4月)
二、关键趋势与驱动因素
- 中国减持的长期逻辑
- 2025年1-2月短暂增持(+18亿、+235亿),但3月转为减持189亿美元,持仓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。
- 核心动因包括:中美战略博弈(如关税政策)、外储多元化(黄金储备连续6个月增加至7,377万盎司)、美债收益率波动风险。
- 操作特点:抛售275亿美元长期债券,转而增持短期债券,调整期限结构以降低利率风险。
- 日本稳居第一的稳定性
- 日本连续3个月增持,2025年3月持仓达1.13万亿美元,占其外储的38%。
- 政策目标:稳定日元汇率、对冲美日贸易谈判压力、利用美债流动性优势。
- 潜在风险:日本GDP负增长(2025年Q1环比-0.2%)或限制未来增持空间。
- 英国逆袭成为第二大持有国
- 英国3月增持290亿美元,持仓达7,793亿美元,超越中国。
- 驱动因素:脱欧后强化与美金融合作、美联储流动性支持预期、国际资本回流。
- 全球市场供需矛盾加剧
- 需求端:海外投资者持有占比从2013年的50%降至2024年的33%,美联储缩表进一步削弱承接能力。
- 供给端:2025年到期美债规模近3万亿美元(以短期为主),叠加赤字率(GDP的6.5%-7%)推高新债发行压力。
- 利率风险:10年期美债收益率预测升至4.5%-5.5%,利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创历史新高。
三、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
- 短期关注点
- 2025年4月数据:美国财政部将于6月公布,需观察中国是否延续减持、英国能否维持增持动力。
- 债务上限恢复:2025年1月债务上限机制重启,财政部已缩减短债发行规模(如四周期国债减少100亿)。
- 长期结构性挑战
- 主权债务可持续性:IMF预测美国债务/GDP比例将在2029年达131.7%,2034年利息支出或超1.6万亿美元。
- 去美元化压力:多国加速减持美债并增持黄金,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升至15%(2025年)。
- 地缘政治影响
- 特朗普“对等关税”政策或引发美债抛售潮,若中美博弈升级,中国持仓可能进一步降至7,000亿美元以下。
- 中东国家(如沙特)减持趋势或随油价波动反复,但战略转向非美元资产方向不变。
四、数据局限性说明
- 时间滞后性:美国财政部数据通常延迟2个月发布,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3月,4月数据待6月更新。
- 间接持仓影响:部分国家通过离岸中心(如比利时、开曼群岛)间接持有,实际归属需进一步验证。
- 统计口径差异:IMF与财政部数据存在方法论差异,如全球政府债券市场规模(80万亿美元)包含非美债券。
如需更详细的国家/地区数据或定制分析,可参考美国财政部TIC数据库(链接)及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。
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依据,文章提及个股只做科普,不作推荐,不对任何人构成投资建议!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afuwuba@qq.com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ulexiu.com/n/309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