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联储在2025年4月仍坚持不降息的决定,主要基于以下多维度因素的考量:
一、通胀压力尚未完全受控
- 核心通胀仍高于目标
尽管美国整体通胀率从高位回落,但核心通胀(剔除食品和能源)仍维持在较高水平。2025年1月数据显示,核心PCE通胀率为2.8%,而超核心通胀率(服务业等不可贸易部门)接近4%。此外,美联储通用通胀预期指数(ICIE)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升至2.13%,并可能继续走高,显示市场对未来通胀的担忧未完全消除。 - 结构性通胀风险
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比高达96%(远高于中国的63-64%),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国内服务业等难以通过国际贸易缓解的部门。尽管关税政策对短期通胀影响有限(约0.3-0.4个百分点),但长期可能导致通胀中枢缓慢上升,进一步限制美联储的政策空间。 - 历史经验与政策教训
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多次强调,过早降息可能导致通胀反弹,重蹈1970年代“滞胀”覆辙。例如,2024年9月美联储曾因过早降息50个基点,导致市场对通胀预期失控,这一教训强化了当前谨慎立场。
二、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现
- 就业数据超预期
2025年3月数据显示,美国失业率稳定在4.1%,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约20万个,工资增长持续高于通胀水平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(职位空缺率下降、劳动参与率上升)表明经济仍具韧性,无需通过降息刺激增长。 - 工资-通胀螺旋风险
尽管名义工资增长放缓,但实际工资因通胀侵蚀仍低于疫情前水平。若此时降息可能加剧企业成本压力,推动工资-价格螺旋上升,进一步固化通胀预期。
三、外部政策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
- 关税政策的双重冲击
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被美联储视为重要风险。鲍威尔警告,加征关税可能推高通胀0.5-1个百分点,同时抑制经济增长,形成“滞胀”压力。美联储需观察关税对供应链和价格的长期影响,避免政策误判。 - 美元霸权与国际资本流动
美联储政策对全球资本流动具有显著外溢效应。2024年美联储加息曾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贬值,若此时降息可能引发美元走弱、资本回流,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。保持利率稳定有助于维护美元资产吸引力,降低国际政策协调难度。
四、美联储官员的审慎立场
- 数据依赖的决策框架
美联储官员近期频繁强调“需更多数据确认通胀趋势”。例如,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表示,需看到“数月积极的通胀数据”才能支持降息;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称“降息时点可能推迟至9月”。这种共识反映在2025年3月会议纪要中,显示多数官员倾向维持利率至通胀明确回落至2%。 - 政策工具的限制性评估
当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为4.25%-4.5%,虽较2024年峰值有所下降,但仍高于中性利率水平(约2.5%)。美联储认为当前政策“足够限制性”以抑制需求,过早放松可能削弱前期抗通胀成果。
五、市场预期与政策信誉的平衡
- 引导市场预期
2025年初,市场曾预期美联储全年降息100个基点,但4月数据显示预期已调整为“年内降息两次、累计50个基点”。美联储通过官员讲话和会议声明逐步修正市场预期,避免因政策突变引发金融动荡。 - 维护政策信誉
美联储在2021-2023年因误判“通胀暂时性”饱受批评,当前政策更强调“避免重蹈覆辙”。鲍威尔明确表示,即使面临政治压力(如特朗普呼吁降息),美联储将坚持独立性,优先确保价格稳定。
六、长期经济前景与政策框架调整
- 货币政策框架审查
美联储正进行五年一度的政策框架评估,重点包括最大就业目标的量化标准、通胀目标弹性(如允许阶段性超调)等。在评估完成前,政策转向缺乏理论支撑,进一步强化了观望立场。 -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挑战
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高企(2024年赤字率约5.8%),若降息可能刺激债务扩张,加剧长期通胀风险。美联储需权衡短期刺激与财政可持续性,这一复杂性延缓了政策调整节奏。
结论:多重约束下的权衡决策
美联储不降息是通胀韧性、就业强劲、外部风险和政策审慎的综合结果。其核心逻辑在于:在未确认通胀可持续回落至2%前,维持利率不变既能遏制价格压力,又能为未来政策保留灵活性。这一立场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下半年,待核心PCE通胀率稳定低于2.5%、且关税等外部冲击明朗化后,降息窗口或逐步开启。
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依据,文章提及个股只做科普,不作推荐,不对任何人构成投资建议!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afuwuba@qq.com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ulexiu.com/n/29274.html